• 312023.10
    • 252023.10
    • 242023.10
    • 272023.4
  • “渔业智能化装备”专辑

    为促进渔业智能化装备与信息科技创新,同时为全国渔业装备、信息科技领域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拟出版“渔业智能化装备”专辑,欢迎踊跃投稿。

  • 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专辑

    为促进我国水产生物病害研究和防治水平的提高,给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拟出版“水产生物病害与防治”专辑,欢迎踊跃投稿(专辑客座主编:王桂堂)。

  • “水产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专辑

    为促进我国水产食品加工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持续创新,同时为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拟出版“水产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专辑(正刊)“(专辑客座主编:田元勇)。

  • 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特刊

    2023年,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恰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此,《水产学报》《渔业学报(英文)》拟出版“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特刊”,并由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利锋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

检索
二维码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全选
    显示方式: |
    目录
    综述
    • 养殖鱼类的动物福利与产品品质

      刘俊荣,刘悦朋,徐昙烨

      2024,48(6):069101-069101, DOI: 10.11964/jfc.20221213842

      摘要:

      以提高我国养殖鱼类产品品质的动物福利策略为目标,对国内外从动物福利到鱼福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展望。首先,基于对陆生脊椎动物福利的五项自由原则和三大范畴的系统回顾,对比动物福利在家畜家禽业的研究发展历程,对鱼类福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了脉络梳理;然后,针对鱼类福利的量化评估问题,从生理应激、行为应激以及心理应激三大应激响应机制,对鱼类福利评价体系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针对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接下来,针对养殖鱼类产业,重点对养殖过程、离水捕捞以及致死处置三个主要环节的鱼类福利特点及研究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分析指出我国渔后动物福利存在盲区,提出了品质易逝期动物福利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基于品质易逝期动物福利原则以实现锁鲜调控的展望。

    研究论文
    • 马氏珠母贝TNFR27基因克隆与功能初探

      梁碧丹,卢金昭,梁海鹰,张美珍,申铖皓,张彬

      2024,48(6):069602-069602, DOI: 10.11964/jfc.20220413450

      摘要:

      为了探究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基因在马氏珠母贝中的免疫应答机制,本实验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马氏珠母贝TNFR27(PmTNFR27)基因cDNA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了马氏珠母贝在脂多糖(LPS)、聚肌胞苷酸[Poly (I:C)]及镉胁迫后,PmTNFR27 mRNA在其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mTNFR27 cDNA全长为1 524 bp,5′UTR长为186 bp,3′UTR长为248 bp,包含28 bp的poly(A)尾巴,开放阅读框(ORF)为1 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结构域预测表明PmTNFR27具有一个典型的CRD结构域和一个跨膜蛋白结构域,符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特征;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贝类种间的相似性不高,但功能结构域位置较保守。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与其他贝类聚为一支。qRT-PCR结果显示,PmTNFR27 mRNA在马氏珠母贝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相对表达量最高。LPS刺激后,PmTNFR27基因在鰓中的相对表达量于3 h显著上升并达到最高值,于72 h降到最低值,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9.67倍;Poly (I:C)刺激后,PmTNFR27基因在鰓中的相对表达量在6、12 h显著上升并达到最高值,至96 h时降到最低值,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13.16倍。镉胁迫后,3 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24、48 h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PmTNFR27可能参与了马氏珠母贝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TNFR在贝类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 温度升高和游离余氯对泥蚶的氧化胁迫效应

      陈琳,滕爽爽,胡高宇,肖国强,黄晓林

      2024,48(6):069603-069603, DOI: 10.11964/jfc.20211213256

      摘要:

      为了研究核电站温排水污染对水生动物长期胁迫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模拟核电站温排水的游离余氯残留和温升效应,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游离余氯浓度耦合下对泥蚶的氧化胁迫效应。设置水温为19和29 °C,游离余氯浓度分别为0.33和6.66 mg/L,进行为期20 d的胁迫实验。结果显示:①单一温升条件下,温度升高可以显著影响泥蚶ROS水平。温度越高,ROS水平越高。② 0.33 mg/L浓度组泥蚶ROS水平和DNA损伤在第20天时显著升高,19和29 °C下分别为对照组的2.2、2.9倍和1.8、2.2倍;细胞活性、SOD活性、ATP酶活性均下降;6.66 mg/L浓度组ROS水平在第20 天时显著上升,19和29 °C下分别为对照组的6.2、3.6倍,DNA损伤增加,细胞活性、血细胞吞噬率和ATP酶活性下降,SOD酶活性在第20天、29 °C时降至最小值(36.4±8.4) U/(mg·prot)。③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水温和游离余氯对泥蚶ROS水平、DNA损伤、血细胞吞噬活性、ATP酶活性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研究表明,游离余氯能够显著增加泥蚶ROS水平和DNA损伤,温度升高和游离余氯复合暴露对泥蚶造成更大的胁迫压力,影响了其机体内氧化响应相关生理过程,余氯排放海域夏季相比冬季会对泥蚶产生更大的氧化胁迫。本研究可为温度升高和游离余氯复合污染中的海洋生物氧化胁迫毒性研究提供参考,并且为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Toll样受体4、血细胞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肖海明,土志涵,饶榕城,陈锡林,钱畅,张小明,沈和定

      2024,48(6):069604-069604, DOI: 10.11964/jfc.20211113164

      摘要:

      为探究瘤背石磺面临低氧环境时固有免疫的应激机制,实验以RACE法对瘤背石磺TLR4 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了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TLR4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分析了血细胞活力和溶菌酶 (LSZ)活性、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结果显示,瘤背石磺TLR4基因cDNA全长共3 605 bp,包括编码956 aa氨基酸的2 817 bp开放阅读框。系统进化树表明,瘤背石磺TLR4基因与光滑双脐螺TLR4基因的进化地位较为接近。qRT-PCR结果显示,TLR4基因在瘤背石磺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是肝脏。低氧胁迫下,各组织中TLR4基因的表达量皆显著上升,其中神经节在4 h时率先达到峰值。此外,血细胞活力、LSZ活性、ALP活性都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SOD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波动幅度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初步说明了TLR4的生理功能,为探究潮间带生物免疫系统的低氧应激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 海藻糖对高温胁迫龙须菜的生理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陈文康,张莹莹,卢俊,徐年军,孙雪

      2024,48(6):069605-069605, DOI: 10.11964/jfc.20220413461

      摘要:

      为了探讨海藻糖在大型藻类抗逆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利用生理生化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荧光定量PCR (qRT-PCR)方法分析了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大型海藻龙须菜生长、抗逆相关物质和酶活性、植物激素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外源添加10 mmol/L海藻糖使龙须菜的相对生长速率和脯氨酸含量分别升高0.34倍(3 d)和0.30倍(24 h),叶绿素荧光参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但丙二醛含量和脂氧合酶(LOX)活性降低。同时,海藻糖激活了龙须菜中水杨酸代谢关键酶——异分支酸合成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促进了水杨酸的积累(2.05倍)。此外,海藻糖可以使热激蛋白70基因表达稳定升高、lox2基因表达下调(12 h)。可见,外源海藻糖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降低膜脂过氧化,促进渗透保护物质和抗逆植物激素水杨酸的积累等来促进高温下龙须菜的生长。本研究证明了海藻糖在龙须菜抗高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龙须菜的抗逆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 热带中西太平洋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张健,刘文俊,王佚兮,王啸,石建高,叶旭昌

      2024,48(6):069306-069306, DOI: 10.11964/jfc.20211013134

      摘要:

      利用漂流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3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2°03′~11°17′S,163°14′~173°35′E)的大眼金枪鱼进行了取样,对其中886尾进行了繁殖生物学测定。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圆形统计方法,分析个体叉长等生物因素、渔获水深和月度等时空因素对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平均叉长分别为(132.2±19.1) cm和(125.4±16.8) cm。取样群体中,雌雄比为0.54±0.74,且叉长与雌雄比具有负相关(r=?0.263,P=0.016),叉长大于140 cm后,雄性占主导。GLM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指数(GSI)与叉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关系,即个体GSI随着叉长增加,当雄性和雌性叉长分别达到130~140 cm和140~150 cm后,GSI随叉长下降。基于圆形统计发现,月度对个体GSI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雄性GSI上半年较下半年高(正弦显著,P<0.001),而雌性GSI年末和年初高于年中(余弦显著,P=0.021)。有序多元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性腺成熟度随叉长显著增加(P<0.001),雄性性腺成熟度在5—7月较高(余弦显著,P=0.004)。此外,栖息水层对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正相关,P<0.001)。雄性和雌性个体50%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6.13±1.24) cm和(104.93±2.60) cm。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了解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科学养护热带WCPO大眼金枪鱼资源提供参考。

    • 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南极磷虾栖息地适应性

      王嘉龙,刘慧,朱国平

      2024,48(6):069307-069307, DOI: 10.11964/jfc.20211213263

      摘要: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栖息地适应性研究对可持续利用磷虾资源和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均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模型算法会导致估算的磷虾栖息地适宜性出现较大的偏差。为了探索构建磷虾栖息地指数模型的合适方法,实验利用海表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平面高度 (sea surface height,SSH)、海表面叶绿素 (sea surface chlorophyll,SSC)、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等环境因子,分别采用神经网络拟合和一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并结合最小值法、最大值法、连乘法、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构建磷虾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结果显示,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更符合磷虾实际栖息分布情况,而一元非线性拟合预测结果较为连续。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连乘法的预测效果较好,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的预测结果相似,且较为稳定。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是构建南极磷虾HSI模型的合适方法。此外,使用连乘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等算法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要慎重使用。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有助于评估类似物种在栖息地方面的适宜性,对未来磷虾资源的评估和南极生态系统管理具有启示意义。同时,该研究也为其他生态学领域中栖息地适宜性研究提供参考。

    • 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不同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

      万卓坤,甘维熊,赵春娴,曾如奎,丁钰玮,李天才,冯雪,白云鹏,付梅,姚维志,吕红健

      2024,48(6):069308-069308, DOI: 10.11964/jfc.20211113172

      摘要:

      厚唇裸重唇鱼是我国特有的裂腹鱼类,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探究厚唇裸重唇鱼的最适年龄鉴定材料,实验以2020年10—11月在雅砻江中游所采集的83尾厚唇裸重唇鱼为研究对象,对其微耳石、星耳石、脊椎骨、臀鳞、鳃盖骨、背鳍条和匙骨7种年龄鉴定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结果显示,背鳍条和匙骨上未出现轮纹,且星耳石上轮纹密集复杂,无法计数;因此,背鳍条、匙骨和星耳石不适合作为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材料。微耳石磨片轮纹清晰度最高,同一观察者2次年龄读数间的吻合率(CR)最高(84.34%),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最低(1.38%),为厚唇裸重唇鱼最适合的年龄鉴定材料。但是,微耳石重量尚不能直接用于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估算。此外,脊椎骨与微耳石磨片的年龄读数差异较小(CR: 96.39%,IAPE: 0.52%),二者相互参照能使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结果更加准确。臀鳞仅适用于厚唇裸重唇鱼低龄个体(≤5龄)的年龄鉴定,鳃盖骨较不适合作为厚唇裸重唇鱼的年龄鉴定材料。研究结果填补了厚唇裸重唇鱼在年龄鉴定方面的空白,并为后续厚唇裸重唇鱼在生长、摄食、繁殖特性等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综上所述,微耳石是厚唇裸重唇鱼的最适年龄鉴定材料,且辅以脊椎骨将使年龄鉴定结果更准确。

    • 长江上游鱼类环境DNA通用引物的选择与验证

      吕宏森,王安香,董智玲,闫卉果,龚志韬,刘嘉豪,姚维志,何文平

      2024,48(6):069309-069309, DOI: 10.11964/jfc.20220813650

      摘要:

      为了选择出适合使用eDNA技术对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进行研究的通用引物,本研究选择10对扩增序列位于12S rRNA、16S rRNA、CytbCOⅠ基因片段的常用引物,分别为Mifish-U、AcMDB07、Teleo、12SPv、Fish16S1、Ve16S1、PSI、G、VeCB1、FishCB,对长江上游常见的32种鱼类和3种其他水域鱼类肌肉组织提取的DNA扩增。结果显示,有6对引物均能扩增出全部35种鱼类,但引物Mifish-U的扩增效果最好。进一步使用引物Mifish-U对长江上游屏山县、涪陵区和巫山县3个采样点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80种鱼类,包括本研究使用的32种长江上游鱼类,其辨别度较高。使用引物Mifish-U对室内养殖3种鱼类的水样e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后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和鲤的生物量与序列数相关性显著,引物Mifish-U进行eDNA定量分析的潜力较大。研究表明,引物Mifish-U更适合作为eDNA研究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通用引物。本研究可为利用eDNA技术监测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引物选择提供参考。

    • 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及群落稳定性评估

      杨柯迩,陈锦辉,赵静,王学昉,吴建辉,张硕,马金

      2024,48(6):069310-069310, DOI: 10.11964/jfc.20210913057

      摘要:

      为了解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及群落稳定性状态,实验基于2018年长江口四季鱼类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利用标准化粒径谱、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对鱼类群落特征进行了探究,并利用营养指数法对长江口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①长江口鱼类粒级主要分布在?2~6范围内,曲线穹顶位于0~3粒级范围,鱼类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主,整体处于受干扰状态;②北支和南支的鱼类群落存在季节变化,北支粒径谱曲率夏季最大(–0.04),秋季最小(–0.41),生物量与数量相对关系统计量W值为–0.11~0.12;南支粒径谱曲率夏季最大(–0.04),冬季最小(–0.24),W值为–0.03~0.37;③南支鱼类群落稳定性系数均值为0.57,北支均值为0.43,4个季节南支与北支鱼类群落稳定性程度不同。水质营养指数表明,北支富营养化程度(18.89)较南支(5.43)高,且富营养化指数和群落稳定性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水体富营养化或对长江口鱼类群落系统偏离稳定状态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长江口鱼类群落粒径偏小,鱼类群落稳定性不高,水质呈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探究了全面禁捕前长江口鱼类粒径结构特征并评估了鱼类群落稳定性,为长江口禁渔效果评价提供了前期研究依据。

    • 中国大陆沿海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 ——鞍头裸胸鳝的形态与分子系统学

      何浩斌,杨杰銮,杨森,梁冠宇,李江涛,李清清,林蠡,梁日深

      2024,48(6):069111-069111, DOI: 10.11964/jfc.20220113287

      摘要:

      为完善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实验报道了采集于中国大陆沿海水域 (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的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目前该物种世界上仅日本及中国台湾东部有分布记录。通过对采集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综合利用 DNA条形码COⅠ及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显示,鞍头裸胸鳝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色浅褐色,眼后头顶有一个暗色马鞍状斑纹,背鳍起点前有一黑色三角形大斑块,腹部有黑色条纹从鳃孔下方延伸至肛门,背鳍、臀鳍边缘均为白色;体修长,全长为体高的19.06~19.60倍;上下颌齿均单行,上颌齿每侧8个,下颌齿12~14个,总脊椎数为162~168。基于COⅠ及16S rRNA基因分析,鞍头裸胸鳝与其他裸胸鳝遗传距离分别为COⅠ (0.120~0.255),16S rRNA (0.059~0.132),其中COⅠ遗传距离已远大于Herbert设定的2%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揭示鞍头裸胸鳝为独立物种。进化树上,鞍头裸胸鳝与白缘裸胸鳝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研究表明,鞍头裸胸鳝在中国大陆沿海也有分布,为有效新记录种。本研究为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修订提供相关分类基础。

    • 黄颡鱼的毒棘结构

      冯晓玉,肖瑾,吴邦元,曾燏,杜涌徽,张富斌

      2024,48(6):069112-069112, DOI: 10.11964/jfc.20220313380

      摘要:

      为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增强人们对淡水刺毒鱼类的认知。本研究结合宏观毒棘骨骼标本制作和微观组织切片等方法,深入探究黄颡鱼的毒棘结构。结果显示,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均具有尖锐的倒刺棘骨,棘骨外包围着皮膜,皮膜拥有能分泌毒液的毒腺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黄颡鱼毒棘装置。毒棘骨骼宏观结构表明,黄颡鱼的背鳍和胸鳍毒棘均具有贯穿全棘骨的中央管和包围棘骨的皮膜;背鳍棘骨细长、锥形,且轻微拱起,顶部骤尖,后缘为弱锯齿;胸鳍棘骨前后缘均有锯齿,但后缘为强锯齿。背鳍和胸鳍毒棘基部结构的髁突形状、大小、位置全然不同。微观结构显示,皮膜中的毒腺细胞聚集成层,位于鳞状上皮与色素层之间,未见导管与之相连,背鳍和胸鳍毒棘的分支性骨管中均未发现毒腺细胞。胸鳍和背鳍锁紧装置可让毒棘保持倒伏或者直立的锁定状态,降低猎物挣脱几率。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和特征,并增强人们对淡水刺毒鱼类的认知。

    • 酸化剂对大口黑鲈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何家鑫,杨婷婷,郭凯,关舒,郜卫华,罗凯,迟淑艳

      2024,48(6):069613-069613, DOI: 10.11964/jfc.20221013763

      摘要:

      为了探究饲料添加酸化剂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用含不同酸化剂水平 (0%、0.05%、0.10%、0.15%和0.20%)的5组等氮等脂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 (21.31±0.18) g的大口黑鲈64 d。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0.15%组均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0.10%~0.15%的酸化剂显著降低了大口黑鲈饲料系数,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蛋白质沉积率以及对饲料干物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在饲料酸化剂添加量为0.15%时,大口黑鲈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0.15%组的甘油三酯含量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0.15%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饲料中酸化剂添加量在0.10%~0.15%时,大口黑鲈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肠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0.15%组肠道绒毛长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显著上调大口黑鲈肠道抗氧化相关因子 (nrf2、catsod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抑炎因子 (il-10)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饲料中添加0.20%的酸化剂显著下调促炎因子 (tnf-αil-1β)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基于折线模型结果,大口黑鲈饲料中酸化剂适宜添加量为0.148%~0.152%。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15%的酸化剂能够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肠道炎症水平以及维持肠道健康。

    • 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和肠道结构功能的影响

      朱建国,温彬,成果,高建忠,陈再忠

      2024,48(6):069614-069614, DOI: 10.11964/jfc.20211213214

      摘要:

      为探讨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和肠道结构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 (对照)、1×104、1×105、1×106、1×107和1×108 cfu/g丁酸梭菌饲养幼鱼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1×105 cfu/g添加组鱼体粗蛋白含量增加,对蛋白质的消化率显著提高。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中肠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且1×105 cfu/g添加组肠道酸性黏多糖分泌量显著增加。对于肠道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1×105 cfu/g添加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1×106 cfu/g添加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肠道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分析显示,1×105 cfu/g添加组的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总酸含量在该添加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七彩神仙鱼饵料中添加1×105 cfu/g丁酸梭菌可以改善肠道结构,提高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分泌和营养利用率。本研究可为丁酸梭菌在七彩神仙鱼饵料中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 中华鳖趋化因子CXCL10的分子特征及其对细菌感染的响应

      张爱茹,黄秋雅,吴彬,钱国英,张海琪,徐洁皓

      2024,48(6):069415-069415, DOI: 10.11964/jfc.20220213332

      摘要:

      为研究趋化因子基因cxcl10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外源病原微生物的响应,实验以中华鳖为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CXCL10蛋白的分子特征及系统进化,通过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健康中华鳖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mRNA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该蛋白分子质量为10.89 ku,等电点为9.62,存在信号肽和磷酸化位点,单链包含1个N端的loop区、1个α螺旋和3个反向平行β折叠;该基因在健康中华鳖的肝脏和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血细胞中表达量最低;两种细菌的刺激能促使中华鳖组织器官中cxcl10及炎症相关因子基因tnf-ɑil-1β mRNA表达量的显著上调。研究表明,cxcl10可能在中华鳖机体抗菌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可为中华鳖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 不同低温时间无水保活对中国圆田螺存活、营养组成、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周康奇,韦孜娜,李哲,林勇,黄姻,杜雪松,覃俊奇,陈忠,欧红霞,徐俊龙,项桂德,潘贤辉

      2024,48(6):069816-069816, DOI: 10.11964/jfc.20211213262

      摘要:

      为改进中国圆田螺保存技术,促进螺蛳粉产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初始体重为 (21.71±2.70) g的健康中国圆田螺1 500只,探讨了低温 (4 °C)无水条件下0 、14、28、42和56 d等不同时间中国圆田螺存活、形体指标、一般营养组成、脂肪酸、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4 °C短期存放 (14~28 d)中国圆田螺的存活率均超过93%,但是超过42 d后,存活率降至78%以下。低温28和42 d的肝重和肝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低温56 d体重降了7.6%,而肝重显著提高。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各组间肌肉的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均无显著影响。而粗脂肪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8、42和56 d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原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4 与56 d差异显著。脂肪酸结果显示,SFA和MUFA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28~56 d均显著低于对照和14 d组;28 和42 d的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本研究中所有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对照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14 d,但显著高于42 d。除42 d的胰蛋白酶外,其余处理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42 d的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且42 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在4 °C条件下无水保活超过42 d会导致中国圆田螺出现较高的死亡率,由于42 d后体内的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内环境平衡被打破,进而导致高的死亡率。胁迫期间中国圆田螺主要以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其次是大量的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物质被消耗,而多不饱和脂肪酸被更好地保留下来。本研究为了解中国圆田螺在低温无水保活不同时间下的生理生化适应对策及改善其储存运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海上风机与养殖网箱融合系统中网箱系泊绳张力与导管架基础结构的安全性

      林旻,邬骞力,田会元,黄六一,黄桂芳,刘波,王欣欣,王刚

      2024,48(6):069517-069517, DOI: 10.11964/jfc.20220213336

      摘要: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是现代渔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有利于构建“海上粮仓+清洁能源”的新产业模式。本研究基于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风机导管架构建养殖网箱与海上风机融合系统,运用Aqua-FE?有限元工具探究极端波流条件下不同网箱布设深度、波流入射角、生物附着程度对网箱系泊绳张力的影响;采用海洋工程专用设计软件SACS,计算分析风机导管架结构在波流及网箱系泊绳张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评估养殖网箱系泊绳张力对风机导管架基础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网箱布设深度的增加能够减少网箱系泊绳最大张力,显著改善网箱风机整体结构受力状态;波流入射角的改变对于网箱风机整体结构安全性影响不大;网衣生物附着程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加网箱系泊绳最大张力,从而造成风机导管架基础杆件大量失效。研究表明,养殖网箱可布设于适当水深以减少受力,同时应及时清理附着生物,适当增加网箱系泊点附近的导管架杆件和导管架底部桩土点杆件的壁厚,以确保养殖网箱与海上风机融合系统结构安全。该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网箱与风机融合系统的受力,评估该系统的安全性,优化设计养殖网箱与风机融合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期刊介绍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黄硕琳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电话:021-61900228

邮箱:jfc@china-fishery.com

国内统一刊号:31-1283/S